小筱貴林告訴筆者,用南昌方言演繹相聲,并不是他首創(chuàng),首創(chuàng)者是他父親筱貴林。1949年,父親學成后回到南昌,像當時眾多北方藝人一樣,自己掌握的曲藝只是一門為糊口的本事。于是,白天筱貴林說笑話,晚上則在街頭表演相聲。為迎合觀眾口味,筱貴林將南方滑稽與北方相聲融合,再加上用地道的南昌方言演繹,他獨創(chuàng)的這種表演形式,在南昌民間贏得了不少名聲。解放后,筱貴林加入南昌曲藝隊,經(jīng)常在八一公園表演,據(jù)說人多時達萬人之眾,南昌方言相聲風靡了一座城市。他以南昌歷史古跡為名的《皮匠招親》、《孺子亭的來歷》等相聲,當時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宣傳南昌歷史名勝的作用。
諧謔故事:土得掉渣的草根文化
小筱貴林真名叫萬新明,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小筱貴林成年后就跟隨父親下放到靖安縣農(nóng)村。筱貴林認為“學有一藝、不如身有一技”,執(zhí)意不讓兒子走他的老路,但小筱貴林天生喜愛相聲,常常偷看父親的表演,往往他父親講完一個段子時,小筱貴林已經(jīng)能夠一字不差地背下來了。“我那時偷學后就講給朋友聽,甚至還會在小舞臺演出,也就是那時鍛煉出了膽量?!毙◇阗F林摸著已經(jīng)發(fā)白的頭發(fā)笑著說。
到了上世紀80年代,小筱貴林才與家人重回南昌。其時,相聲等大眾曲藝形式重煥生機,20多歲的小筱貴林再也耐不住性子,開始了他相聲表演的生涯,并成為南昌市文化宮工人藝術(shù)團的一員。從那時起,不管身份怎樣改變,他的方言相聲經(jīng)過不斷探索、改造及創(chuàng)新,漸漸地成了南昌最具有親和力的城市通俗文化符號,他用這種特殊的藝術(shù)表演形式,刻畫了南昌城和南昌人的全部人間喜劇。
而今,小筱貴林早已聲名鵲起,成了南昌演藝界的“大腕”。而小筱貴林的不少經(jīng)典方言相聲如《說句心里話》、《地名串》、《一對懶夫妻》等等,更被音像出版社制作成VCD專輯推向市場,反響巨大。去年7月,他還和南昌電視臺合作,推出每天一集的南昌評書節(jié)目《豫章書院》,再次創(chuàng)新了他的藝術(shù),也讓南昌方言文化更加深入人心。